关注冬虫夏草现状

新华网青海频道5月25日电(记者吴光于周竟)35岁的诺布扎西已经多年不放牧了。十多年来,他怀揣着来自故乡的冬虫夏草,足迹踏遍了国内各大城市,将这种青藏高原的特产销往各地。
他的老家位于人称“虫草第一县”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阿多乡。这里盛产虫体饱满、质量上乘的冬虫夏草。
多年来的奋斗让诺布扎西收获不菲——西宁的两套住宅代替了祖辈们世代居住的黑帐篷,儿时放牧乘骑的马匹则换成了一辆三菱帕杰罗。
在三江源地区,诺布扎西的致富故事并不稀奇。在他的故乡,一个9岁的小孩能利用50天的“虫草假”挣回自己一年的开销。
冬虫夏草又到了采掘季节。在这里,凡有劳动能力的人几乎都放下了手上的工作,涌入草山寻找“软黄金”。今年虫草价格又有上涨,一条虫体长约4厘米的新草每根收购价格达到40元左右。
当地人说,若是按照这个价格,以每天挖掘40根,挖掘期40余天计算,一人能在“虫草季”获得六七万元的收入。若是运气好时,甚至能赚到10多万元。
过去30年里,玉树虫草的价格涨了上千倍。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,越来越多陌生面孔涌进三江源。
据了解,2005年前,杂多县每年在虫草季会引来近2万人的外地挖掘大军。外来者与产区居民矛盾频发。如今,该县已经严禁县外人员入境挖虫草。
行进在治多县立新乡崎岖的乡村公路上,司机丹增多杰不停地感叹,同为治多人,但立新乡的百姓“命好得多”。
作为治多县虫草的主要产区,立新乡各村收取的“草山管理费”使居民们能在挖虫草之外获得另一笔不菲的收入。乡长尼玛东珠介绍说,各村将草山管理费提留3%用作管理人员开支,其余全部平均分配给村民,去年最高的村每人分得2万元,最低每人分得2000元。
今年,为了控制外来挖草人员数量,立新乡调高了管理费,对本县人员收取1000元至3000元,县外人员最高收取11500元。
在玉树县云塔村三社,草山管理费的分配更加精细。他们将其中的20万元作为村级公益基金提留出来,用于整修道路和桥梁、举办节日庆典、缴纳村民的新农合医保,再将剩余钱款中的25%平均分配给村里持有草场使用证的村民,其余75%平均分配给村里每个人。
“最初草原承包到户时取得草场证的人现在大多年老体弱,无法再挖虫草,这是为了平衡每个人的利益。”三社社长当周文德说。
他告诉记者,目前全社140户人大约只有80户长期住在村里,近年来,由于收入的增加和子女上学的原因,许多人搬到了乡上或县城。他们将牛羊交给雇工放养,自己只在虫草季出现在村里。
“现在的钱好像来得容易了,很多人就等着一年挖一次虫草,分一次管理费,放牛太辛苦,谁愿意干啊!”尼玛东珠说。让他感到担忧的是,万一将来虫草价格下跌,已经不再眷恋牧场的村民该何去何从。
靠天吃饭的不确定性也让哈秀乡党委书记西然江措感到忧虑。他说,虫草的产量也分“大小年”,基本隔年才有一次较好的收获。去年玉树遭遇雪灾,气温持续偏低,虫草产量大受影响。除去交通和管理费成本,忙碌了40多天的“草民”达瓦才仁只挣得600元。
“虫草的价格会随着采挖季节的到来有些浮动,也会因为当年的产量变化,总的来说,现在还在涨。”诺布扎西对他的生意依然有信心,将来价格不好了,再作其他的打算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永久连接:https://www.123chongcao.com/Html/chongcaodongtai/377579162.html